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剛剛過去的周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分別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個大方面提出這一生態文明試驗區為什么建、建成什么樣、怎么建,目標明確,內容詳細具體。
目標:美麗中國的靚麗名片
根據《方案》,到2020年,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海定陸、陸海統籌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制度基本建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長效保障機制初步建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在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生態價值實現、綠色發展成果共享的生態經濟模式初具雛形,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綠色、環保、節約的文明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
在更具體的層面,《方案》提到,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18微克/立方米并力爭進一步下降;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在95%以上,近岸海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率在98%以上;土壤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水土流失率控制在5%以內,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守住90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濕地面積不低于480萬畝,海南島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6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2%,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50%以上。
《方案》針對階段性目標提出,到2025年,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海南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靚麗名片。
突破:環保與資源利用協同雙贏
海南省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居高位,工業發展并不理想。在很長時期內,第二產業未能取代第一產業,支撐第三產業的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資源要素和市場雙重約束了海南省產業結構的發展空間。《海南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該省GDP為4462.54億元,比2016年增長10.3%。第一產業增加值979.33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997.14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2486.07億元,增長13.3%。
這一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碧海藍天、棕櫚成林、陽光沙灘……因其獨特的亞熱帶地理位置和優質的旅游資源稟賦,也一直成為國家政策傾斜的重點地區,其產業經濟發展所經歷的,包括貿易、地產、工業、旅游的四次重大變革,都與國家政策導向息息相關。與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省在發展旅游業的政策支持上擁有無以取代的優勢,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把旅游經濟列為支柱產業寫進省際發展戰略里的省份。但是,公開的數據顯示,2017年,海南省旅游總收入811.99億元,排名全國第29位。2017年,海南省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8.2%,排名第17位。1-12月旅游總收入為950.16億元,同比增長14.5%。但其旅游收入總量與全國排名靠前的貴州、云南等省份的總量相比,差距甚遠。應該說,成績并不理想。
而此次《方案》的出臺,是國家政策對其社會產業經濟發展的再次傾斜,目標明確,定位清晰,措施具體,海南省以嘗試創建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協同雙贏的經濟發展的模式被逐漸推到舞臺中央。
《方案》指出,要以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著力在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統籌陸海保護發展、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推行生態優先的投資消費模式、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將海南省打造成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清潔能源優先發展示范區。
這是“生態中國”發展模式的先行先試。
提出多個重點任務
《方案》針對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提出多個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推進綠色城鎮化建設,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理順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2019年年底前完成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修編,擴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2020年年底前完成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等工作,逐步建立空天地一體化、智能化的自然保護地監測和預警體系。
二是推動形成陸海統籌保護發展新格局。加強海洋環境資源保護,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強化對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和重點排污口的監測,建立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構建海洋生態災害和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體系,建立海灣保護責任體系,加快建立“海上環衛”制度,有效治理岸灘和近海海洋垃圾。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
三是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鞏固提升機制。持續保持優良空氣質量,完善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健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天然林保護、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三大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行濕地資源總量管控,建立重要濕地監測評價預警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現代監管體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法治保障機制,加快構建與自身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法規制度體系,改革完善生態環境資源監管體制,加快設立海南省各級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實行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統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健全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管理機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建立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逐步構建完善環保信用評價等級與市場準入、金融服務的關聯機制,實行跨部門聯合獎懲,強化環保信用的經濟約束。建立健全生態安全管控機制,研究建立系統完整規范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圍繞服務能源儲備基地建設、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等,完善區域環境安全預警網絡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提高風險防控、應急處置和區域協作水平。構建完善綠色發展導向的生態文明評價考核體系,完善政績考核辦法,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考核制度,2020年正式編制全省及各市縣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經常性審計制度,將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與政治巡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緊密聯系,發揮制度疊加效應。
五是創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查清各類自然資源分布、土地利用現狀及權屬情況,選擇多個省級試點,開展水流、森林、山嶺、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全要素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出臺試點工作方案。開展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推動將集體土地、林地等自然資源資產折算轉變為企業、合作社的股權,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讓農民長期分享產權收益。探索建立水權制度,在赤田水庫流域開展水權試點,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評估方法和管理制度,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價格形成機制,2019年年底前出臺海南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實施方案,選取典型區域試點研究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深入開展海域、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實踐,開展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試點。探索推動生態農業提質增效,全面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省,加快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產品品牌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發展模式。促進生態旅游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省,充分發揮海南特有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新產品開發建設,構建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重點、文體旅游和健康旅游為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開展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建立形式多元、績效導向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綠色金融支持保障機制,支持海南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
六是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設清潔能源島。加快構建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在海南島逐步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加大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加快推進東方氣田、陵水氣田、文昌至三亞天然氣東部管線項目,按需有序推進清瀾、洋浦、萬寧、瓊海氣電項目規劃建設,全面實施城鎮燃氣工程,在切實落實氣源的前提下全面推廣農村用氣。加快推進昌江核電二期,有序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推進海洋能發電示范。推動清潔低碳能源優先上網,拓寬清潔能源消納渠道,到2020年全省能耗總量控制在2598萬噸標準煤以內。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實施節水行動,實施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發展,推動現有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轉變。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行綠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