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構筑高質量發展高地,既是黨和國家賦予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的戰略使命,也將成為長江沿線各地方的行動自覺。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德國提出的“生態現代化”概念,就將存在于發達市場經濟之中的現代化驅動力與一種“通過生態環境技術革新而達到更加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的長期要求連接起來,并在政策層面得到了廣泛認可與應用?!吧鷳B現代化”作為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環境政策方法,使生態環境-經濟“雙贏”成為可能。但是,“生態現代化”也存在滿足于市場化、僅追求“雙贏方案”的“眼下成果”的可能風險,不足以解決長期性生態環境干擾的預防問題。如果不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同管治納入一個結構性解決方案,將難以實現最終的“雙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念,為我們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中國“生態現代化”開辟了新路徑。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人們高質量的生活需求等,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面臨諸多調整,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傳統產業發展方式終將被淘汰,而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成為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中的重要支撐。重塑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與現代化治理能力,是新時代的新要求。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理念轉換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新動能,以協調理念構建礦產資源開發新格局,以綠色理念開辟礦產資源持續利用新途徑,以開放理念拓展礦產資源合作發展新空間,以共享理念實現礦產資源惠民利民新成效,促進礦產資源結構與產業發展更匹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與區域高質量發展更協調,是深化礦產資源領域改革的政策取向,也是中國“生態現代化”的落地之舉。
長江經濟帶戰略性或新興礦產資源優勢明顯。其中,頁巖氣、地熱等新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好,鋰、稀土、釩、鈦、鎢、錫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為打造清潔低碳能源產業帶,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是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據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長江經濟帶頁巖氣可采資源量為15.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62%,集中分布在長江經濟帶的重慶涪陵、四川長寧-威遠、云南昭通、湖北宜昌及恩施等地。目前,重慶涪陵、四川長寧-威遠已建立頁巖氣開發國家示范基地,年產能超過100億立方米;2020年左右,頁巖氣產量可達到200億立方米,2030年產量有可能實現800億~1000億立方米,預計超過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30%。長江經濟帶11個省會城市規劃區淺層地溫能的潛力巨大,每年可利用熱量折合標準煤2.0億噸。若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充分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每年可實現夏季制冷面積24.6億平方米,冬季供暖面積44.2億平方米,可減排二氧化碳1.66億噸,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顯著。另外,長江經濟帶戰略性礦產資源稀土、鈦等儲量占全國80%以上,鋰、鉬、鎢、錫、釩等資源儲量占全國50%以上。
但是,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地勢階梯,地貌單元多樣,地質條件復雜,活動斷裂、巖溶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地面沉降等地質環境問題突出;長江經濟帶現有礦山5.4萬多座,大中型礦山僅占7%,嚴重影響周邊生態環境。截至目前,固體廢棄物存量達80多億噸,年排放廢水近30億立方米,國土開發強度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面臨重大風險與挑戰。
為此,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產業布局必須主動適應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遵循“兩山”理念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指導思想,以建成生態優美、生活宜居、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黃金經濟帶為長遠目標,既要結合區域產業演化規律,發揮好區域內戰略性或新興礦產資源的優勢,提高其保障能力;又要平衡礦產資源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考慮礦產資源空間與時間的優化布局,以長江的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評價與監測為重點突破口,按流域建立一套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預警機制,動態跟蹤礦產資源產業布局問題。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高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已有企業確實負起社會責任,加大污染治理恢復力度,新建企業提高環保新門檻;二是堅持礦產資源產業“點上開發、面上保護”“開發一點、保護一片”的高起點原則,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的功能,構建分工明確、全面管控、高效規范、輻射全國的多層次區域礦產資源市場;三是從源頭提出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持續加大河湖、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三水共治”,強調協同發展,形成互相連通、互為補充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層次復合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格局?!?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研究”(18VSJ037)階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