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躁夜夜躁狼狠躁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歡迎來到內蒙古礦業協會官方網站!今天是: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這把“鑰匙”叫李四光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30周年檔案展看地質工作轉型發展

來源:中國礦業報 本報記者:蔣郭吉瑪 劉曉慧發表時間:2019-07-29 瀏覽次數:4124   關閉

“繼承發揚李四光先生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堅持真理的科學品格、強烈執著的創新意識、誨人不倦的師表風范、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機關黨委統一部署下,全國地質資料館會同李四光紀念館日前精心組織舉辦了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30周年檔案展,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檔案首次公之于眾。本次展覽力圖通過展現“新中國記憶”中的這位地質先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地質行業做出實效,帶來干事創業的啟迪和方向。


中國礦業報記者通過研讀解碼檔案里的一個個故事,以期從李四光先生的人生歷程和終生追求的事業中找到一把“鑰匙”,帶給新時代地質事業以啟迪,助力新時代地質事業開啟新篇章。




1957年6月,李四光在杭州飛來峰用放大鏡察看石灰巖中的有孔蟲化石


科學家是什么


人類對能源資源、生存環境的基礎性需求,依托于地質工作的有效開展和良性運行,離不開一代代地質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而在新時代,地質工作轉型升級的動力源自哪里?地質工作者的使命擔當體現在什么地方?又如何從老一代地質科學家的人生旅程中汲取精神養分,在新時代里劈波斬浪,戮力前行?


在一百多年前,有一個人,年少立下宏圖志,一生踐行“初心”,他就是李四光,開創了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局面,并在新中國建設中立下汗馬功勞。


很少有人知道,李四光這位地質學界的泰斗,最初留學東洋學的并不是地質專業。


大阪高等工業學?!?907年,李四光被官派留學日本后考取的學校。在那里,他學習船用機械。原因是: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尤其是海軍的潰敗,給國人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陰影。造出大船打敗侵略者,才能恢復國力??墒窃齑枰?,原料要從礦物里來。


于是他又去了西洋。


伯明翰大學——1913年,李四光留學英國的目的地。就讀后,他先攻讀采礦專業,后轉地質專業學習。原因是:他發現,造船需要鋼鐵,國家富強要有充足的煤鐵資源,而當時的中國從根本上來說更缺乏的是開采冶煉人才。因此,他選擇了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英國,在以采礦專業聞名的伯明翰大學學習,而后又意識到尋找礦產則需要從地質著手。


1934年12月,李四光應邀赴英國講學。他決定講授中國地質,并一反常規地從西藏高原開篇。這場融合了政治形勢的自然科學講授活動,向世界傳遞一個聲音: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睂O中山對這位年齡最小的同盟會成員給予的厚望未被辜負。李四光頂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風雨如磐、槍林彈雨、政治壓力,接連誕生了《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冰期之廬山》等著作。他下金陵、上北平、走江城……留住并整合了地質事業發展的根基。


1950年4月,李四光夫婦幾經波折經香港回國。應國家需要投身多個領域,重振我國地質基業,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


回望李四光的一生,雖然足跡迂回但邏輯線條非常清晰:如何快速高質量的實現救國強國。


科學家的愛國主義,就是如此實際而又具體。


怎樣開展科學工作


物質決定意識,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很多時候,思想觀念決定了地質科學與新發現是擦肩而過還是沙海拾貝。


“真正的科學精神,是要從正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發展出來的。真正的科學成果,是要經得起事實考驗的。有了這樣的雙重保障,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不會自掘妄自尊大的墳墓?!比绾卫斫饫钏墓膺@段話?他用實際行動做了具體闡釋。


“是圖標的記載錯了,還是大家的辨析存在偏差?”1921年的春天,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的李四光,帶領學生到北京西郊開展實地考察。考察中,學生發現了根據當時的官方權威著作——一本由國外知名地質學家繪制的《西山地質圖》,不能自圓其說的學術結論。


“我們應該相信誰?”“我們應該相信事實,服從真理?!泵鎸芏嗤瑢W的猶豫,李四光帶領大家回頭梳理自己的野外工作流程,讓同學們堅定自己的判斷,從邏輯上幫他們樹立起相信真理、拒絕盲從的科學精神。


“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開。”李四光從大地構造角度出發,提出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并建議當時的地質部和燃料工業部,特別是石油管理局等相關部門聯合起來,統一作戰。在后來的全國石油勘探戰役中,一座座儲量豐富價值巨大的油田的發現,用事實作了回答。


不肯輕易相信,有了受“五馬飲槽”啟發發現的第四紀冰川U形谷,有了中外地質學界“廬山論劍”中方的揚眉吐氣;閑不下來,有了海邊閑聊發現的含鈾“黑沙”,開啟了我國原子能工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茖W地把力學原理和方法運用到地質學的研究中,誕生了我國地質理論界扛鼎之作《地質力學概論》,它指導了找油、找鈾、地震預測;在擔任地質部部長期間,特別注意工農建設中需要多學科綜合技術解決的問題,常組織有關專業的科學家分工協作,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在李四光的一生中,這種唯物辯證法的靈活運用如影隨形。


沒有堅定的家國信念、豪氣和鐵骨,就不能成就李四光;沒有好奇心、自信心就不能成就偉大的地質探索和發現;沒有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對地質人才的珍惜,就不能成就地質事業在百廢待興中的基礎性、決定性地位??茖W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行業也在這一點一滴、一筆一劃中行穩致遠。


“李四光”這三個字,已經不僅是地質科學知識寶庫的指代,更是當代中國科學精神、科研方法的意象指代。不斷提升李四光精神的社會影響力,讓它轉化為行業進步的推動力,需要發揮平臺的優勢。


1989年1月設立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旨在繼承發揚李四光精神,激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時至今日,這一地質界大獎項又有了新的目標——為我國地質行業評選出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促進科技創新,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笆冀K不忘地質人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


諸多頭銜背后的深意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諸多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這與古人講教學相長分不開。今天提倡的教研并重,是李四光科學報國中“芬芳”的一筆。


李四光既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又是開拓者,被譽為“地質元帥”。除了地質學家這一身份,他還是一位蜚聲中外、桃李滿天下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什么時候中國的大學也能培養出自己的碩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站在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領獎臺上,李四光心里裝著這樣的“中國夢”。他給自己重新定位——不僅會干,更會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李四光長期擔任北大地質系教授、系主任,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質學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四光又親自主持了北京、長春兩個地質學院的建設和成都地質學院的擴建工作,在6所大學地質系增設??瓢?,創辦9個地質中專,為地質勘探工作和地質科研工作培訓了大量的技術干部,在極短的時間內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家底,滿足了地質事業大發展的需要。


李四光的學生中,有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和石油地質學家黃汲清;有后來成為中科院院士,在古生物學領域頗具造詣的楊忠建;有為留住地質研究所而四處搜集科研用具的“逆行者”趙金科……他們都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和豁達開朗的個性,有著堅持原則、嚴謹求實、大膽創新的精神。


國家發展需要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而地質調查研究是一項長期性、連續性的工作,需要人才的接續。可以說,一支高素質、能戰斗、年齡結構合理的隊伍,在任何時候都是極端重要的。另一方面,地球科學的高度學科交叉性,又讓它具備了科普、人文的天然優勢。


“科研是讓你發現問題,能讓你更好地去理解知識,而育人是為學生答疑解惑,來傳播真知識和正能量,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教學相長是我非常熱愛、享受自己工作的一個動因?!边@是當代一位科研工作者在一次采訪活動中的發言,也是許許多多地質科學工作者正在做、想要做的。


這也是此次展覽以踐行新時代地質文化為出發點,鼓勵新一代地質工作者繼承弘揚李四光精神、推動祖國地質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關注點。


找到創新的秘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其中,創新成為最重要推動因素,可謂是高質量發展的“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民對于幸福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顛覆性的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至關重要。


對地質行業而言,工作機制、評價機制、要素都要轉型提升。


“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這是李四光給武漢大學第一屆畢業生的題詞。從這所由他籌建的高校走出的莘莘學子,在后來投身國家社會經濟建設中果然也不負眾望。今天,這句話或可以如此套用:“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行業的出路?!?


諸多新名詞、新概念襲來,其實厘清頭緒,背后都是學科跨界與合作,是繼承與創新的相互統一、相互促進。


例如,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休的我國北部石炭二疊系含碳地層時代劃分,李四光用標準、定性和定量帶來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統一了各方認識,使地質學突破瓶頸繼續前進。把規律加以系統化,并指導實踐,是李四光的特長,也是他接連取得重大成果的核心。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么樣,實際是什么樣,怎樣使其變得更好,是科學之于實踐的意義。


當代地質科學,圍繞研究地球環境,包括天文與人類的關系,地質構造,現代科學在地質學的應用,礦產資源和能源理論創新,地質災害防治和有效預警預測,地質科學新領域,許許多多的種子等待發芽……創新,就是讓它們開出花朵的泉水。所以,新時代地質工作轉型發展,需要建立在科學的認知和知識儲備更新的基礎上。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從南京龍潭地質指南,到廣西地層表,到古生代以后大陸上海水進退的規程,到河北沙河煤田東北部報告、鄂西川東湘桂北第四紀冰川現象述要,再到廬山地質志略……從這些歷史檔案中,從李四光先生的人生履歷和著作中,地質工作的規律得以重新總結認識,地質事業的歷史得以傳承和延續,同時也讓立足崗位,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聚焦需求,精準服務的“鑰匙”,真正握在當代地質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