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項目推介>項目推介
項目推介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南臺子鄧家溝
銅多金屬礦區勘察簡略介紹
第一章緒論
1.1 目的與任務
我公司依法取得探礦權后,對勘查區開展初步的探礦地質普查工作,通過探槽、淺井、淺坑、硐探及1:10000地質填圖等綜合手段,大致查明含礦構造帶數量、規模、礦(化)體形態、產狀、厚度、品位變化特征,對礦區成礦地質條件,礦區地質特征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有初步的了解,為下一步開展地質勘查工作提供設計依據。
1.2 交通及位置
礦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旗小牛群鎮境內,地理坐標:
東經 118°23′00″- 118°31′00″
北緯 42°03′00″- 42°06′00″
面積57.48Km2,礦區位于赤峰市西南60公里,距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錦山鎮北30公里,赤峰至朝陽地公路從勘查區南側通過,測區內有鄉村公路相連,交通尚屬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1。
1.3 自然地理及經濟概況
勘查區屬中低山地貌,礦區最高峰海拔1695米,最低1300米,相對高差395米,地形南陡北緩,溝谷呈V型,切割較深。山麓北坡、北東坡被第四系覆蓋,植被發育。
水系為西遼河流域老哈河支流之半支箭水系上游,每年7-8月雨季水流量較大,水位變化與當地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本區受季風影響,屬于半干旱地區,年平均降水量0.419米,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為冰封期,7-9月份為雨季,年最高氣溫37.4℃±,最低氣溫為-30℃±,冬季寒冷,凍土厚1.7-2米,春秋兩季少雨,最大風速13m/s。
經濟概況:居民以漢族為主,蒙古族次之,當地為半農半牧地區,耕地較少,農作物以玉米、豆類為主,畜牧以牛羊為主,地方經濟滯后,當地勞動力資源豐富。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少部分外出打工,該地區供水、供電條件較好。
1.4 礦權設置情況
勘查區依法取得探礦權證,詳情如下:
探礦權證號:T01120080902015232
探礦權人:喀喇沁旗佳睿有色金屬貿易有限公司
探礦權人地址: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鎮北山村二組
勘查項目名稱:赤峰市喀喇沁旗南臺子鄧家溝銅多金屬礦普查
地理位置: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鎮
圖幅號:K50E012018,K50ED12019
勘查面積:57.48km2
有效期限:2009年10月2日至2011年10月30日,此證已報國土資源部延續。
1.5 以往地質工作概況
1965年-1967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局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在本區開展過正規1:20萬區域地質測量工作。八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局113隊及內蒙古黃金武警四支隊對該區金礦開展過普查找礦工作。
第二章 區域地質
2.1 區域地質背景
2.1.1 大地構造位置
該區位于內蒙古華力西晚期褶皺帶東南緣及內蒙古地軸東段交界處,赤峰-開源深大斷面南側,次級構造位于南臺子-官地北北東向斷裂帶內,處于赤峰-銘山、初頭朗-銘山兩個北東向斷裂帶之間的次一級斷裂構造帶內。
2.1.2 區域地質特征
2.1.2.1 地層
2.1.2.1.1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Arjd)中深成變質巖系,巖性以斜長閃片麻巖、片麻巖、混合巖化花崗巖為主,次為大理巖等。主要分布于銘山巖體周邊地區,零星分布,出露面積不大。
2.1.2 中生界侏羅系
2.2.1.1 侏羅系中統新民組(J2x)
大面積分布于勘探區及其東部周邊廣大地區。其下不整合于太古界建平群、早侏羅世花崗閃長巖之上,其上與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不整合接觸,與晚侏羅世花崗巖呈侵入關系,是本區主要賦礦圍巖。本組按其巖石組合可分兩部分:上部為灰紫色、灰綠色安山玄武巖夾安山玄武集塊巖及少量凝灰質砂巖,下部由安山巖夾安山質集塊巖、英安巖、凝灰質粗砂巖、層凝灰巖、礫巖等組成。由上述巖石組合可以看出,本區的新民組主要由中—酸性熔巖、火山碎屑巖及火山碎屑沉積巖—正常沉積巖多個韻律構成的火山巖組合。(本區出露含煤層位,與區域含煤巖系的新民組相同)本組厚1248米-2046米。
2.2.1.2 滿克頭鄂博組(J3m)
分布于探礦區南部的玉皇廟溝、南臺子一帶,北東及北東東走向,產狀:130°-140°∠20°-43°、175°-45°,320°-330°∠15°-33°。構成一不完整的向斜構造。其上與瑪尼吐組整合接觸,被新近系玄武巖不整合覆蓋,其下不整合于太古界建平群、中侏羅統新民組之上,與上寒武統呈斷層接觸,被晚侏羅世花崗巖侵入。
本組按其火山作用類型、沉積作用、巖石組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巖性為灰白色、灰紫色凝灰質火山角礫巖、角礫熔巖夾砂巖、頁巖及煤線;下部巖性為灰色砂巖、頁巖夾炭質頁巖,產瓣鰓類及植物化石,本組厚1567米。
2.2.1.3 瑪尼吐組(J3mn)
出露不完整,一般呈小面積斷續零星分布于勘查區及其外圍??傮w呈北東走向,不整合覆蓋于太古界建平群及中侏羅統新民組之上,被新近系不整合覆蓋,同時被晚期侏羅世花崗巖侵入。
本組巖性為灰白-灰黃色凝灰巖、流紋巖、英安巖、安山巖夾安山質集塊巖,厚184米-1720米。
2.2.1.4 白音高老組(J3b)
小面積出露于勘探區西南部的朝陽地以東地區,北東向展布,北側與滿克頭鄂博組斷層接觸,南側整合于瑪尼吐組之上。南部地層產狀自西向東,由60°∠40°變化為320°∠20°,構成一不完整向斜。巖性主要為一套灰紫色、灰白色、淺灰色凝灰質砂巖、頁巖夾凝灰質礫巖,中部夾玄武安山巖、凝灰巖,本組厚677米-740米。
2.2.1.6 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
2.2.1.6.1 新近系
僅發育上新統(N2),小面積零星散布于勘探區北部及東南部,不整合覆蓋于中生代地層及侏羅紀花崗巖之上,被第四系覆蓋。平面形態不規則,由于其產狀平緩,往往構成開闊、平坦的高臺地貌。巖性為青灰色、暗灰色、深灰色玄武巖夾半膠結砂礫巖、粘土及泥炭,本組最大厚度426米。
2.2.1.6.2 第四系
發育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2.2.1.6.2.1 上更新統(Qp3)
分布于山前坡麓地帶,巖性為坡積、坡洪積紅色粘土、黃色亞砂土、黃土及雜色礫石層,厚度<20米。
2.2.1.6.2.2 全新統(Qh)
分布于舍路嘎河沿岸及山間溝谷地帶,巖性為洪積、沖洪積、沖積砂、礫石夾粘土層及風積砂、砂土,厚度<50米。
2.2.2 巖漿巖
勘探區位于太平洋型大興安嶺構造巖漿巖區的中亞帶南西段南部。區域上燕山旋回深成巖漿侵入活動強烈,侵入巖呈北東向帶狀展布,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巖漿的侵入作用集中于侏羅紀,多呈復式巖基或巖株產出,部分呈巖脈產出,區域上稱之為銘山巖體。根據巖性特征、分布特點、巖體之間或巖體與地層間接觸關系等,將侏羅紀侵入巖分為早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兩期,早侏羅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類,晚侏羅世又分為早中晚三次侵入,早期為二長花崗巖,中期為鉀長花崗巖,晚期為各類脈巖。
侏羅紀時期是本區構造-巖漿活動的高峰期,形成了一系列花崗質巖石,伴隨構造運動所產生的容礦空間以及巖漿侵入所提供的含礦熱液和熱動力條件,對本區金礦化與富集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2.3 構造
探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內蒙古自治區中不地槽褶皺系東南部,溫都爾廟—翁牛特加里東地槽褶皺帶西段中南部,次級構造單元位于多倫復背斜與喀喇沁斷壟的交接地帶。區域上小面積或局部出露太古界建平群、寒武系上統和新近系上新統,而大面積廣泛分布的是侏羅系中、上統以及燕山期花崗巖。構造演化特點是:中生代在強烈的水平擠壓應力作用下導致褶皺及斷裂的產生,并伴有大規?;鹕絿姲l和巖漿深成活動以及成礦作用,進入新生代則主要表現為差異升降運動,并伴有基性巖漿噴發。
第二節 區域礦產特征
區域礦產主要圍繞雙尖山、火山機構分布,與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花崗巖成礦關系密切,北東向斷裂為礦產富集地段,目前發現的由蓮花山金礦、柴胡欄子金礦、石人溝金礦、梨樹溝金礦,呈環狀分布,梨樹溝金礦處于該火山機構南西側,成礦條件十分有利。
勘查區外圍礦床、礦點、礦化點較多,與勘查區相鄰的金礦為梨樹溝,石人溝金礦床屬石英脈型,產于J2x中,礦體走向120°,傾向210°,傾角65°,脈寬0.3-1.2米,Au品位5-15g/t,有呈細脈狀,網脈狀填充在火山巖裂隙中礦化以黃銅礦、黃鐵礦化為主,Cu品位在0.3-7.3%,Au品位0.48-5.40g/t±,Ag 50-350g/t以上。
另一類金、銅礦產于凝灰巖斷層破碎帶中,破碎帶走向330°-350°,SW傾向,傾角68-75°,蝕變有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硅化,礦化以孔雀石化、褐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為主,閃鋅礦化次之,構造破碎帶中有晚期侵入石英脈,有的呈不規則脈狀,團塊狀,斷續出現,黃銅礦、黃鐵礦、金礦化,有時石英脈兩側伴生有致密塊狀,單脈的方鉛礦、閃鋅礦,產狀與構造帶方向一致。
第三節 礦區地質特征
3.1 地層
3.1.1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Arjd)中深變質巖系,巖性以斜長角閃片巖,片麻巖,混合巖化花崗片麻巖為主,次為大理巖等。
3.1.2侏羅系中統新民組(J2x)上部為灰紫色、灰綠色安山玄武巖夾安山玄武集塊巖及少量凝灰質砂巖,下部由安山巖夾安山質集塊巖、英安巖、凝灰質粗砂巖、層凝灰巖、礫巖等組成。
3.1.3滿克頭鄂博組(J3m)
上部巖性為灰白色、灰紫色凝灰質火山角礫巖、角礫熔巖夾礫巖;下部巖性為灰色砂巖、頁巖夾炭質頁巖,產瓣鰓類及植物化石。
3.1.4瑪尼吐組(J3mn)
本組巖性為灰白-灰黃色凝灰巖、流紋巖、英安巖、安山巖夾安山質集塊巖。
3.1.5第四系(Q4)為沖、沖洪積等,沙質黃土,粘土,亞砂土,砂礫石等組成。
3.2 侵入巖
將侏羅紀侵入巖分為早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兩期,早侏羅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類,晚侏羅世分為早中晚三次侵入,早期為二長花崗巖,中期為鉀長花崗巖,晚期為各類脈巖。
3.3構造勘查區內以斷裂構造為主,為赤峰-銘山大斷裂,初頭朗-銘山北東向斷裂兩個斷裂之間,區內主要顯示這兩組斷裂構造,次級構造也較發育,有走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西向構造斷裂及構造斷裂帶,北西和北北西向斷裂為該區的主要含礦構造,北東向構造為成礦后期斷裂構造,屬于壓扭性斷裂構造,對礦體破壞作用不大。
第三章 礦床地質特征
勘查區面積較大(57.48km2)礦化種類繁多,主要有金、銅、多金屬,鐵、煤、葉臘石、螢石等,現將主要礦產按現有資料概述如下:
3.1金:南臺子北山金礦,產于凝灰角礫巖的構造帶中,礦脈呈北東向30°方向延伸,長約30-120米,含金破碎帶寬約1.0-1.7米,見有民采的采洞或采坑,該金礦1987年108地質隊在此進行過初查,控有探槽。本次勘察采樣4件,分析結果一般為Au 0.21-1.66g/t,Ag 28.8-42.2g/t,最高Au 5.59g/t Ag最高251.6g/t從采樣成果看,該金礦是有一定前景的,目前分析結果表明金礦分布不太均,有待進一步地質工作,工程控制礦體規模及進一步了解含金變化情況。
勘查區金的礦化點較多;在礦區西側發現含金細石英脈帶,鄧家溝金礦,于家營子溝腦金礦,梨樹溝大梁頂處的探槽內采樣Au 0.05-1.86g/t Ag 5.3-597.4g/t 上述金礦化點均未進行工作,僅僅個別地段采樣進行了解。
銅、多金屬礦
3.2銅、多金屬礦點分布較廣,但多集中有礦區中部,即燕山晚期二次侵入的花崗巖體的外接觸帶上,現將各礦(化)體簡述如下:
3.2.1 高家營子南山銅礦(舊采坑)
該礦前人呈采鐵銅留下幾處舊采坑,后有湖南個體老板用平硐進行探采,因地方政府礦歸屬問題將湖南老板清走至今無人開發,地表留下的采坑多處,平硐180-200米,平硐方向為北西西280°,見礦體寬約1.0-1.5米±,可見礦體長約100米±,礦體采樣分析結果:H5 Au 0.09g/t Ag 88.4g/t Cu 7.245%,Pb 0.02% Zn 0.04%,地表采樣分析結果H1 Au 0.04g/t Ag 22.0g/t,Cu 0.918%,Pb 0.01%,Zn 0.66%, H2 Au 0.17g/t,Ag 85.80g/t,Cu 0.234%,Pb 0.05%,Zn 0.71%,
3.2.2 竇家北溝銅礦
礦(化)體位于酸性凝灰巖構造破碎帶內,呈40°方向延伸,北西傾,傾角40-50°,延伸長大約50米,有一條探槽控制,寬約1.4-1.6米,槽內連續采樣分析結果為 Au 2.30g/t Ag 125.6g/t,Cu 0.758%,在該地段進行面積性電法測量,呈現較連續激電異常激化率在2.1-7.6連續長達300-400米,寬50-60米,與地表礦化體較吻合,目前尚未進行深部工程驗證。
礦(化)體產于淺灰色酸性凝灰巖構造破碎帶內,礦(化)體走向近南北,西傾,傾角45°-50°,礦脈由一個工程控制,寬約0.8米以上,推測延伸長大于50米。槽內連續采樣分析結果為Au 0.47g/t,Ag 315.3g/t,Cu 2.555%。
3.2.4 竇家北溝西叉西山銅礦
銅礦(化)體產于構造破碎帶內該處孔雀石化普遍,在西側的探槽工程內孔雀石化遍布,無法測定礦化方位,槽內采取化學樣兩件分析結果為H3 Au 0.06g/t,Ag 21.2g/t,Cu 0.98%,Pb 0.07%,Zn 0.06%,H4 Au 0.07g/t,Ag 21.1g/t,Cu 0.889%,Pb 0.06%,Zn 0.04%,在該區東側中間探槽采樣H5 Au 0.48g/t,Ag 348.4g/t,Cu 2.846%,Pb 14.20%,Zn 0.54%,礦體產于火山巖的構造帶內,礦(化)體寬0.4-1.1米構造邊部0.4米的擠壓構造帶礦化較富集。其0.9米碎裂帶處礦化較弱。該地段僅是孔雀石化,尚未見到原生銅礦,但礦化普遍,有一定發展前景。
3.2.5 竇家北溝南側銅礦
見有走向290°方向的構造破碎帶,傾向南西,傾角70°-80°礦化寬0.3-0.8米,延長不清,取化學樣分析結果:Au 0.53g/t Ag 303.7g/t Cu 5.213%.
3.2.6 鐵溝門銅礦
礦化體產于上侏羅統滿克頭鄂博組(J3m)的酸性凝灰巖的構造破碎帶內,走向南北,西傾,傾角75°,主要孔雀石化,零星可見原生黃銅礦含礦破碎帶探槽控制寬1.60米,延伸長大于50米連續采化學分析結果為 Au 0.19g/t,Ag 66.4g/t,Cu 1.556%,其邊部見有10-20米寬的褐鐵礦化帶,分析結果Au 0.15g/t,Ag 10.7g/t,Cu 0.197%.
3.2.7 高家營子前山銅礦
產于酸性凝灰巖的構造帶內,有兩個小平硐控制礦體,其走向330°,傾向北東,傾角70°,延伸長大于50米,寬0.1-0.5米,連續采樣分析結果為Au 0.12g/t,Ag 136.2g/t,Cu 6.99%。
總之,在4.5km2的地段內,構造裂隙銅礦體出露多達十幾處,有的據一定規模,在此地段應加大勘查力度,投放地質普查,激電測量,找尋新的具一定規模的銅礦體。
3.3 廟溝貧鐵礦
貧鐵礦產于輝石閃長巖體內,巖體呈北西方向延伸,出露長約1300米±,寬300-500米,通過地表采樣分析TFe 11.73%,Fe3O4 3.41%,從現有資料認為可達露采的最低要求,具一定規模,露采條件較好,應看鐵粉的價格,考慮該鐵礦的開發利用。
3.4 葉臘石
該葉臘石礦區內已發現三處,均進行采樣,現分析如下:
3.4.1 石營子前山葉臘石礦,產于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J3b)地層中,已有一個采坑進行采礦,有的農民已將該礦石運往赤峰古玩市場按雕刻用料出售;葉臘石 呈白、黃、黑條帶組成可做各種不同工藝品。為進一步了解其用途,又采取化學樣品分析結果:Al2O3 36.59% SiO2 48.86% Fe2O3 1.47% (K2O+Na2O)2.19%,從分析結果看葉臘石礦可用做陶瓷原料。目前該葉臘石礦未進行開發?,F有資料控制寬大于10米(僅在采坑內見),延伸長不清。產狀:走向NE40°,傾向130°,傾角20°-30°,是白音高老組地層一個層位。
3.4.2 下河北西溝葉臘石礦
該葉臘石礦已有沈陽個體老板劃定0.2.Km2地段兩處進行開發(留有采坑)送往沈陽某陶瓷廠用,現已退出??辈椴蓸臃治觯琀7 Al2O3 35.53% SiO2 50.76% Fe2O3 0.98% (K2O+Na2O)2.02%,H8 Al2O3 28.41% SiO2 57.83% Fe2O3 2.66% (K2O+Na2O)2.21% 受NW310°方向斷裂破壞,原采坑內全呈角礫狀礦石,殘留采坑寬25-30米修復道后就可以采礦,有部分條帶的葉臘石可做工藝品的原料。
上述三處葉臘石礦均未進行詳細勘查工作,其范圍,葉臘石的規模,礦層厚度均不十分清楚。
3.5 煤
3.5.1 閆家溝北西煤礦
煤層產于中侏羅統新民組J2x地層內,主要含煤巖性組合為凝灰礫巖,砂巖,粉砂巖,灰黑色頁巖,碳質泥巖等夾可采煤層,民間小型開采,現已封井。
3.5.2 鄧家溝北煤礦
該煤礦分布于勘查區的東北角是正在開采的永和營子煤礦西延的一部分,煤層產于中侏羅統新民組地層內,其巖性組合同前述,據了解小煤礦已開采幾年,均為民采,據開采者介紹在一80米的豎井內有3.0-4.0米厚的可采煤層。經化驗熱量達3000-4000大卡,后因巖石松散無法支護被迫停采。
3.6 螢石
勘查區內僅見一處螢石礦,產于灰白色酸性火山巖的北東向構造破碎帶內,經地表六處舊采坑控制含螢石構造帶延伸長達300-350米,寬2-6米,局部變寬可達10米以上,其產狀: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近于直立,局部變緩,螢石產于構造破碎帶內,呈不規則的條帶狀,團塊狀或細脈狀,顏色較雜,以紫色和綠色為主,伴有白色、蘭色及黑色、呈不規則的分布,在含螢石構造破碎帶內,經采樣分析:CaF2 37.84% SiO2 42.28% 經選礦可達工業要求。
該螢石礦當年為地方民眾進行探采地表留有采坑,斷面及礦石堆,目估礦石堆品位可達CaF2 50-60%以上。溝底處脈寬1.2米,經化驗品位達87.8%。
附圖:內蒙古赤峰市鄧家溝銅多金屬礦地形地質草圖
需要項目詳細資料或有任何需求、請聯系內蒙古礦業協會秘書長:周立學
聯系電話15648678777 18848145558
郵箱:cfzszhou@126.com
同時想加入協會項目庫的企業請聯系協會將詳細資料電子版發給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