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2019年是推進地質調查“三大轉變”,精心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年, 也是地質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一年。一年來,全局深入貫徹《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學技術普及規劃(2017-2020年)》,積極落實部、局黨組關于推進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部署,根據地質調查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和三大轉變方向,結合社會公眾重大需求,不斷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完善科普工作機制、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地質調查科普工作成效顯著,社會影響日益明顯。
精心謀劃,地質調查科技發展和科學普及比翼齊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科普是民族未來之光。部、局黨組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多次對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部領導提出科普工作要充分發揮部屬有關單位的作用,創新科普工作方法,切實提高科普能力;鐘自然局長提出要把科學普及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個計劃、工程和項目都要設立地質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目標。
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局科外部的精心組織下,全局科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組織編寫的《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學技術普及規劃(2017-2020年)》,確定了“十三五”期間地質調查科普工作重點內容,成為國內首個地學領域的科普規劃;統籌實施的科普培訓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為科普工作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深入推進的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七大地質攻堅戰”等科技創新戰略科普工作,助力地質科技創新工作設邁上新臺階。
2019年,有11家局屬單位制訂了年度科普規劃實施方案;27家局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在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動周等科普活動中親自上陣;全年共研發科普產品329件、開展科普活動385次;包括李廷棟、毛景文等院士,吳能友、李文鵬等李四光學者在內的60余名國家、部、局科學傳播專家等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地質調查工程首席等親自參與科普創作與科普活動,在行業內及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其中,部首席科普傳播專家、地科院蘇德辰研究員開通的“地科苑”抖音號已發表作品300多個,總播放量達上億次,吸引了幾十萬粉絲關注,獲贊近百萬,有效普及了地學知識,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同時,野外項目組在工作區開展科普活動的主動性增強,全局400多個項目組主動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在單位及項目駐地所在的農村、社區、學校、政府等開展科普服務,3000余人次直接參與到年度科普創作與科普活動中,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氛圍。
地質調查科普宣講團參加“科技列車甘肅行”
天津地調中心、沈陽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武漢地調中心、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等六大中心依靠野外觀測基地和遍布全國各地的項目組開展特色科普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六大中心為輻射點,各項目組活動區為輻射延伸線的科普工作網絡,彰顯了地質調查科普服務成效。廣州海洋局、青島海洋所、地質所、資源所、地質力學所、環境監測院、水環所、巖溶所、實物資料中心、地學文獻中心等14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和地質力學所、地質所、青島海洋所、實物資料中心4家教育部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各項科普活動,成為地質調查科普工作的中堅力量。地科院、發展研究中心、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油氣調查中心、物化探所、資源所、水環中心、實驗測試中心、勘探技術所、探礦工程所、探礦工藝所、鄭州綜合利用所、成都綜合利用所等單位發揮科研人員的專業優勢,組建項目科普團隊,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中國礦業報社作為全局惟一的專業傳播機構,在地質調查科普宣傳推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扎實有效的新聞宣傳和科學普及,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等20項關鍵技術和創新理論,南方復雜構造區“三位一體”的頁巖氣富集高產理論、松科二井創新成果、地質云分布式數據集成共享與統一服務的應用創新及三種新發現礦物等地質調查成果得到了業界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地質調查科普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揚姿態闊步前行。
聚焦重點,科普成為宣傳地質調查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徑
地質調查堅持“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科學有序推進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地球深部探測重大項目啟動,支撐服務礦業轉型發展和國際礦業投資合作、清潔能源和其他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以及海洋強國建設等重點工作任務,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地質調查科普工作聚焦重點,持續向公眾普及相關科學知識,較好的展示了地質調查重大成果。
廣州海洋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和勘探技術所“松科二井鉆探技術破多項世界紀錄”重大成果作為“150個新中國第一”中的兩個特邀展品,受邀在“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地學文獻中心、勘探技術所和實物資料中心聯合布置的“松科二井系列科普”在“禮贊共和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果科普展”上參展;這兩大展覽獲得中央領導及相關媒體、群眾的廣泛關注。武漢地調中心發現的“最古老的鴨嘴獸式捕食方式的湖北鱷”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央電視臺和紐約時報等國內外權威媒體發布,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研制的“航空地質一號固定翼飛機模型”在2019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吸引了多國政要的駐足觀展;油氣調查中心、武漢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實驗測試中心和地學文獻中心聯合推出的“鄂西頁巖氣重大成果科普產品” 在新華網、人民網、科普中國、學習強國等國家級平臺客戶端發布,72小時內瀏覽量達822萬人次,在網絡上刮起了一陣“頁巖氣風”。
此外,廣州海洋局創作的科普舞臺劇《冰火傳奇》在廣州和北京兩地巡演一票難求;沈陽地調中心、油氣調查中心等單位創作的《解密黑土地》《鄂西頁巖氣是怎么發現的》等18篇地質調查成果科普文章、科普視頻在學習強國APP上推薦閱讀;《揭秘松遼盆地》《生“氣”的石頭》等產品在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網、科普中國等重要媒體發布,傳播影響近億人次。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等多項重大創新成果亮相全國雙創周和國家、部科普講解大賽。地質調查重大成果正在以不同姿態、多種形式吸引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培養人才,建強地質調查科普專業隊伍
人才是地質調查科普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度重視科普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在年度科普培訓計劃中穩中求變,在培訓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和變革。舉辦了1期科普能力培訓班和1次科普總結交流會,并指導局屬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內部培訓;選派業務骨干參加地學科普能力國際培訓及開展相關座談交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有效提升了地質調查科普人才服務社會的能力。
201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圍繞傳播重大成果、解讀地學知識、傳承地質文化、弘揚地質精神等主題,組織了第一屆地調青年科普講解展示活動,充分展示了青年地質科技人才在地質調查科學普及工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培養了多名優秀科普講解青年,為提升地質調查的社會影響力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2019年,全局新增國家首席科學傳播專家3人次;新增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9人次;推薦4人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2人獲二等獎,2人獲優秀獎。專職、兼職科普人員隊伍得到進一步發展,400多個項目的千余名業務骨干積極參與地質科普的創作和傳播,成為科普傳播的主要力量。
地質調查系列科普之《大陸科學鉆探》走進甘肅定西思源實驗學校
與此同時,全局涌現出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科普傳播團隊。天津地調中心金若時帶領的鈾礦科普傳播團隊、沈陽地調中心楊建國帶領的頁巖油科普傳播團隊、廣州海洋局楊勝雄帶領的海洋地質與資源科普傳播團隊、勘探技術所王穩石帶領的松科二井科普傳播團隊、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熊盛青帶領的航空物探遙感科普傳播團隊、油氣調查中心包書景帶領的頁巖氣科普傳播團隊、水環中心文冬光帶領的干熱巖科普傳播團隊、水環所王貴玲帶領的地熱科普傳播團隊等都在地質調查科普傳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推出精品,重大科普活動成弘揚地質文化、傳播地學知識新品牌
圍繞自然資源中心工作,依托局重大科技成果,加強示范性科普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出系列科普精品。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辦的“李四光地質科普講壇”已成為地學科普講座的“排頭兵”。2019年,品牌講座成功舉辦7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中,圍繞宣傳中國地質調查局戰略性礦產資源重大找礦成果的“鋰——不能不理” 科普講座,受邀參加2019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和中國地質學會年會科普講壇;圍繞弘揚新時代地質文化和李四光精神的“李四光求學之路”講座,受到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殷浩的表揚。此外,圍繞“干熱巖、頁巖氣”等新聞熱點及“巖溶地貌”、“地球的童年”等基礎地質問題的相關講座,也引起了廣大中小學生及家長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地科院與部宣教中心、中國地質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最美地球印記》地質公園攝影大賽,通過自媒體互動的方式搭建起地球科學與普通大眾之間溝通與了解的橋梁,吸引16680組攝影作品參賽,參與投票人次達到360萬次,網絡曝光量5000萬,不僅行業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大量傳媒報道,也引起了部分社會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新聞網、今日頭條、網易新聞、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礦業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均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宣傳介紹。地學文獻中心與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業報社等單位主辦的第三屆“保護地球 精彩地質”科普作品大賽受到地質行業及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熱情支持,共征集到文章、詩歌、視頻、課件、攝影作品、繪畫等作品400多幅?;顒油诰虺鲆慌刭|科普創作人才和作品,受到行業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影響力不斷擴大。局屬單位積極參加主題科普日活動,推動地質工作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結合“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等主題,全局策劃了230余場各具特色的主題科普活動,其中科普講座80余次,專題展覽100余場,參加國家級大型展會10余次,開放科普基地14個、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32個,贈送科普圖書6000余冊,活動受到中央及地方百余家媒體關注。
搭建平臺,多措并舉推動科普工作上臺階
在地質調查科普工作中,局屬單位積極推動和主動作為,建實建強各類平臺,提升科普傳播能力,積極推動地質調查科普工作全面發展。一是科普產品體系初步建成。打造了一系列適合于手機端、移動互聯網瀏覽和適用于大型展覽的科普產品,除傳統的科普圖書、文章、科教片外,抖音短視頻、微動畫、H5短文、長圖文等形式新穎、傳播便捷的科普產品快速、廣泛地傳播了地調成果和地學精神,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二是科普傳播途徑不斷完善。搭建了以《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中國礦業報》以及地調科普網站、地調科普微信公眾號和科學家抖音號為中心的“網刊+數據庫+微信+抖音+報刊”的全方位科普宣傳平臺,進一步加強了與中國科協、 新華網、科普中國等國家級科普平臺的合作,相關科普作品在各網絡平臺上的點擊下載量再創新高,影響范圍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三是科普基地建設不斷增強。地質力學所、實物資料中心、青島海洋所、地質所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得到專項經費資助;14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36個重點實驗室和15個野外科研基地完善或增加了科普功能,并在科普活動期間對外開放;沈陽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地科院等單位的新科研基地等規劃建設了科普空間,增添了科普設施,承擔科普傳播功能。四是創新型科普作品不斷涌現。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創作的松科二井、頁巖氣虛擬現實(VR)產品在全國雙創活動周和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精彩亮相,好評如潮;青島海洋所創作的海洋地質科普虛擬現實(VR)系統在第三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和第四屆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上吸引了大批參會人員駐足;廣州海洋局制作的可燃冰玩偶模型在科普劇巡演現場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五是地調科普作品榮獲多項獎勵。隨著作品創作質量的不斷提升,地調科普作品在各類評選中嶄露頭角。2019年,武漢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地質力學所、環境監測院、物化探所、探礦工藝所等單位創作的12個科普作品分別獲評國家及省部級優秀科普作品獎,這些都為地調科普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踐行責任,“地質調查科普扶貧+”成助力脫貧攻堅新名片
2019年,局屬單位發揮專業優勢,在野外項目工作區堅持開展科普扶貧活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科普扶貧已成為地質調查科普工作的一張新名片。環境監測院利用地質遺跡調查成果幫助江西興國等成功申報了省級地質公園,有效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出了地質文化村建設理念和總體工作方案,并在陜西寧強、浙江仙居等地進行了推廣應用,有效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戰略;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周期間,按照自然資源部有關活動安排,地學文獻中心積極配合部宣教中心組織部扶貧區小學生來京參加“山里娃城里娃——大手拉小手,共護自然資源”主題科普活動,成為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的亮點,活動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報道;六一兒童節前夕,青島海洋所、鄭州綜合利用所和地學文獻中心的科普人員奔赴江西萍鄉市高灘鄉高灘小學和高灘丹勛紅領巾營地,為60多名留守兒童帶去精彩的科普課,并捐贈了科普圖書和兒童節禮物;科技活動周期間,地學文獻中心、青島海洋所、環境監測院、地質力學所、實物資料中心和中國礦業報社組成的“地質調查科普服務隊”,隨“科技列車行”扶貧列車在甘肅省定西等5個地市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地質調查科普活動,直接受眾學生逾萬人,為貧困地區孩子帶去了科學和希望的種子,受到當地政府及科技部農村中心的表揚;暑假期間,地質所、地質力學所、青島海洋所、地學文獻中心、實物資料中心和中國礦業報社利用科普基地平臺優勢,聯合組織江西贛州、萍鄉的40余名學生參加“弘揚李四光精神 探索地球奧秘”和“弘揚李四光精神 探索海洋奧秘”為主題的地質調查科普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受到多家知名媒體和電視臺的廣泛報道;此外,局屬單位以野外項目組為單元,主動開展科普送教入?;顒樱钊虢髭M州、貴州銅仁、黑龍江海倫等多個貧困區,為困難學生和群眾送去地球科學、土地化學、災害防治等科學知識讀本和講座。地質調查科普把扶貧、扶志和扶智有機結合在一起,為貧困地區孩子帶去了科學和希望的種子,這是送給貧困地區青少年最好的禮物,得到當地群眾和政府的高度贊揚,彰顯了地質調查服務社會的初心。
接軌國際,科普工作成為國際交流重要途徑
接軌國際展示中國地質調查成果,講好中國地質調查故事是2019年地質調查科普工作的一大亮點。青島海洋所“解密可燃冰”專題研學活動接待50余名韓國大中小學師生和20余名東亞、東南亞及東盟國家地質學領域專家;廣州海洋局“海洋六號”船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開展大型公眾開放日科普活動,接待了近20名中密政要和300多名當地華僑、居民及中小學生登船參觀;中國地質調查局代表赴香港參加地學科普能力建設國際研討班,向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柬埔寨等國家的地學科普人員展示了地質調查重大科技成果;境外地質調查人員在蒙古、老撾、秘魯、阿根廷等國家開展科普活動,普及地學知識??破展ぷ髦鲃咏榆墖H,宣傳了地調成果,傳播了優勢技術,為 “建成世界一流地質調查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地學科普機構”營造了更加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
舊歲已展千重錦,新年再進百尺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學技術普及規劃(2017-2020年)》的收官之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理念,在部、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念與決心,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奮力書寫新時代地質調查科普事業新篇章?!?
( 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普工作辦公室(地學文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