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躁夜夜躁狼狠躁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歡迎來到內蒙古礦業協會官方網站!今天是:

協會動態 Announcements,

當前位置:首頁>協會動態>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治區“十四五”基礎測繪規劃的通知

來源: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表時間:2021-10-26 瀏覽次數:1105   關閉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基礎測繪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1年9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基礎測繪規劃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趨勢和需求分析


第一節 發展趨勢


第二節 需求分析


第二章 發展基礎及主要挑戰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主要挑戰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四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支撐國土空間布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節 支撐自然資源管理,服務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支撐各行業需求,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第五章 經費預算


第一節 經費預算依據


第二節 經費預算


第三節 資金來源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政策環境


第二節 加強經費投入,構建長效機制


第三節 加強隊伍建設,實施科技興測


第四節 加強成果質量,推進資源共享


第五節 完善法規標準,做好監測評估


前言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內蒙古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


科學編制《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基礎測繪規劃》,對找準新形勢下的戰略定位,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文明基石,充分發揮基礎測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切實為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和履行“兩統一”職責(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提供測繪支撐具有重大意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基礎測繪條例》《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內蒙古自治區測繪管理條例》《全國基礎測繪“十四五”規劃編制指南》《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等,結合自治區基礎測繪工作現狀和發展趨勢,制定本規劃,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25年。


第一章?發展趨勢和需求分析


第一節?發展趨勢


——“十四五”是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部署。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要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建設數字中國,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架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軍民融合發展”等目標提供基礎測繪支撐。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地理信息支撐,基礎測繪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基礎支撐。


——自治區自然資源工作目標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堅持底線思維,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本地優勢和特色,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國土空間規劃是總規劃,是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施指南,是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和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落實筑牢“兩個屏障”、建設“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自然要素需要測繪體現,藍圖需要測繪繪制,落實需要測繪支撐。


——隨著體制改革的推進,測繪系統全面融入自然資源管理大格局,成為自然資源整體業務布局的重要組成內容,基礎測繪工作的體制環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急需進一步明確在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中的功能定位,向支撐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支撐自然資源管理轉變,加速在管理、制度、產品、服務等方面改革創新,提升能力,迅速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


——測繪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科技發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量子信息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向各領域滲透?;A測繪正加速與新技術的跨界融合,航空航天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已成為現代基礎測繪主流支撐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提出了精細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全空間、全球化的新要求,測繪工作的開展越來越依賴于空間基礎設施、航空航天遙感系統、空間數據處理管理軟件及有線、無線通信技術。新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基礎測繪技術和服務上的變革,也有助于催生新業態,提升新動能,為基礎測繪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注入了新活力。


第二節?需求分析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是自治區“十四五”發展的總綱,《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是自治區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和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基礎測繪規劃以《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引領,以《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為基礎,結合自治區實際需求分析如下:


——構建“三山兩帶一彎多廊多點”生態空間格局和“一核雙星多節點”城鎮空間格局對測繪的總需求。生態空間格局的“三山”:由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構成的內蒙古地形地貌的主骨架和生態屏障;“兩帶”:北部草原保護帶和南部農牧交錯帶;一彎:即黃河“幾”字彎;“多廊”:西遼河、嫩江、灤河、額爾古納河等重點河流;“多點”:呼倫湖、達里諾爾、烏梁素海、巴林雅魯河等重要功能湖泊及額爾古納等濕地;城鎮空間格局的“一核”: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城市群;“雙星”:赤峰、通遼中心城市;“多節點”:盟市、旗縣中心城鎮。圍繞全區國土空間總體布局,需建立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全覆蓋,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全覆蓋,建立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立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和實景三維系統,并定期更新。


——“三山”生態屏障、北部草原保護帶,突出生態保護和邊疆穩定,實現米級分辨率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每年覆蓋一次以上,基礎地理信息數據1∶50000比例尺每年更新一次,1∶10000比例尺3~5年更新一次,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為各種生態保護、監測服務。建立地形地貌三維系統,推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每年重點要素更新一次。


——南部農牧交錯帶、多廊多點地區,突出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實現亞米級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每年覆蓋一次以上,基礎地理信息數據1∶50000比例尺每年更新一次,1∶10000比例尺每年更新一次,推動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為農業生產、監測、水利設施建設等服務。建立地形地貌三維系統,推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每年更新一次。


——黃河流域,一彎流域內蒙古段既是重要的生態脆弱區,又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內蒙古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承擔著特殊重要使命,重點建立該地區高精度實景三維系統,開展水下地形測繪,結合其他基礎測繪成果建立全方位測繪支撐保障體系。


——一核雙星多節點,以城鎮國土空間開發為主體功能,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人口集聚和產業集中的承載區。支撐呼包鄂烏、赤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現旗縣政府所在地城鎮開發邊界內和點狀開發城鎮1∶500~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建立實景三維系統,推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每年更新一次。


——自治區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對基礎測繪的需求。自治區呼包鄂烏城市群建設、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建設、智慧城市建設、鄉村振興、“一湖兩?!奔安旌鼓谞柹鷳B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國家公園建設、向北開放口岸建設、大數據試驗區建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等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都需要統一的、覆蓋全區的、高精度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及時、多源、高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資源,覆蓋全、更新快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直觀、精確的地圖展示,種類全、質量優的地理信息成果,高效、快速、常態化的應急地理信息平臺以及聯通國家和盟市、旗縣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將為自治區重大戰略、重大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服務。


——服務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測繪地理信息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基礎測繪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高質量滿足軍隊需求的同時,面臨著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機制建設以及構建軍民一體化基礎測繪戰略體系和能力的緊迫任務。一方面,自治區國土面積大,國界線長,要加快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全覆蓋,及時提供國防建設服務。另一方面,國家安全態勢日益嚴峻,科技、信息、經濟、公共安全、應急保障、國防等領域的安全需求為基礎測繪相關創新自主權、發展自主權帶來新的要求,需要基礎測繪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自治區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的需求。自治區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文明內蒙古建設、平安內蒙古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社會工作,需要統一的、標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服務,需要利用地圖特有的展示形式滿足工作需求。


——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在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方面,測繪工作面臨重大挑戰。隨著自然資源管理不斷向精細化發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加速現代化,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所有者權益、確權登記、開發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修復、礦業開發、審批服務、執法監察、審計監督等業務急需基礎測繪發揮基礎性、前期性、精準性作用。


第二章?發展基礎及主要挑戰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測繪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執行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及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要求,以“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為宗旨,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扎實推進基礎測繪工作,自治區本級投入基礎測繪經費4.4億多元,全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健康發展。全區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盡職擔當,依法履責,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測繪管理條例》,出臺了測繪地理信息行業信用管理、質量管理、地圖審核、項目備案、成果匯交和測量標志管理等方面的相關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測繪地理信息法規體系。建立了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信用管理評價系統、“互聯網+測繪政務平臺”,全面推進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聯合測繪”,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成審批事項1766項,審核地圖207件。同時著力加強資質單位培訓和事中、事后監管,資質巡查、地圖市場檢查、涉密地理信息成果監管覆蓋全區,對全區720家測繪資質單位進行了行業質量監督檢查,有效維護了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進一步規范,測繪地理信息產業有序發展。


——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初具規模。優化完善了內蒙古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完成了161個基準站向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升級改造,注冊單位達450個,年平均同時在線用戶500個。完成500個GPS B、C大地控制點測量,為各行業多領域提供了及時、有效、精準的平面空間位置服務。完成二、三等水準測量17685千米,進一步精化了自治區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達到了厘米級,并在部分區域完成了1厘米精度的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化工作,為各行業多領域提供了高精度高程基準服務。全面完成基礎測繪成果向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轉換工作。維護測量標志1460座。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相對獨立平面坐標系通過審批。


——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全區基礎地理信息成果進一步豐富,基本比例尺1∶10000地形圖數據覆蓋面積達72.26萬平方千米,占自治區國土面積的61.08%(數字地形圖覆蓋面積約62.40萬平方千米,占自治區國土面積的52.75%),其中,“十三五”期間覆蓋面積增加了10.56萬平方千米,發展速度明顯。1—5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覆蓋全區,獲取了11.76萬平方千米的航空影像數據和22.59萬平方千米的激光雷達數據。水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實現突破。完成了呼倫湖2043平方千米水下地形圖測繪,實現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由陸地延伸到水下。組織實施了自治區11個聯通俄蒙開放口岸和部分城市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項目,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自治區脫貧攻堅工程、新型城鎮化建設。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加快,數據極大豐富,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內蒙古)實現年度更新,合作開發多個專題地理信息應用示范系統。智慧城市時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編印了《地圖禮贊—獻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圖集、《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等精品地圖產品。為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資料15萬幅,大地控制點19萬個,航片8萬多張,數字成果14萬幅,地理國情普查及監測成果數據約500TB。以多元化在線服務、公共地圖服務、測繪成果服務、應急保障服務、政府重大決策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新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強化。全區測繪高新技術及裝備不斷豐富,測繪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不斷提高,與武漢大學合作攻關了多個研究項目,聯合培養科技人才。通過測繪地理信息院士工作站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與武漢大學合作開展的“中國高精度數字高程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及其推廣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內蒙古高精度三維動態測繪基準研究與建立”項目獲自治區科學技術二等獎;內蒙古應急服務地理信息平臺項目獲全國優秀測繪工程金獎;完成了多個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創新引導項目,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地方標準填補了空白,全區測繪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節?主要挑戰


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F有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從覆蓋率、現勢性等方面都無法滿足精細管理和高效服務的迫切需求;全區遙感影像亟需提高分辨率和獲取周期;基礎地理信息獲取和更新能力不高,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還有40%的空白區域。


基礎測繪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仍需提升?;A測繪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及各行業需求存在短板,有效銜接程度不夠,測繪成果的形式、轉化和應用能力還需提高,支撐的內容和手段還需創新。需要充分利用測繪新技術,轉變基礎測繪成果生產模式、形式,發揮基礎地理信息底板作用,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和各行業需求,提供及時、有效、優質的基礎測繪保障服務。


基礎測繪統籌發展亟待加強。統籌地上地下、水上水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以及與自治區發展改革、林草、農牧、交通運輸、水利、生態環境、民政、應急、大數據等部門的業務協調發展都有待加強,數據開放和共建共享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重復建設和浪費資源情況仍然存在。


測繪科技創新能力仍需提升??萍紕撔麦w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不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創新型、領軍型人才仍然短缺,測繪地理信息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體系還需繼續健全,有關制度還需繼續完善。


第三章?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黨中央關于內蒙古的戰略定位,認真履行自然資源管理職責,以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為統領,以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加強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提升測繪管理能力,支撐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支撐自然資源管理,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提供測繪保障。


第二節?基本原則


——準確定位,轉型升級。機構改革后,基礎測繪工作要全面融入自然資源大格局,轉變觀念,找準定位,由過去的注重專業性基礎測繪向為支撐自然資源管理,服務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轉變,提供基礎性、前期性、精準性、實用性的支撐保障。


——需求牽引,精準服務。以需求為導向,準確把握新時期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的需求,以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聚焦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部署、重要建設項目及國防建設,逐步實現按需測繪、按需更新、多測合一、成果多用。


——創新推動,科技助力。積極推動航空航天遙感、衛星導航定位、人工智能及5G信息等高新技術與測繪行業的融合發展,探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實際應用,加快構建新技術浪潮下的符合自治區區情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進一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創新技術手段,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合攻關,打通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獲取、數據生產、信息挖掘、綜合服務的通道,使測繪成果和服務更具針對性、適用性。


——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在加強基礎測繪自身建設的同時,要強化與自然資源管理業務的緊密聯系,加強與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林草、農牧、水利、應急、大數據、審計等部門業務的共建共享和協調發展,以基礎測繪成果為底板,逐步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數據整合,避免重復建設。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形成支撐國土空間布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和各行業需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測繪管理體制機制,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初步建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供需矛盾基本解決,與其他行業形成互為支撐、有機結合、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以北斗為主,兼容其他星座的多模、多頻信號新一代內蒙古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網絡覆蓋全區,精度進一步提高,形成統一、協同、高效的服務網絡,能夠為自治區各行業提供快速、精準、有效的測繪基準保障服務。


——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初步建成。初步實現“統籌協調、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基礎測繪生產、服務模式,推動傳統按尺度分級測繪向按地理實體屬性測繪轉變;實現全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全覆蓋,重點地區快速更新,基本解決自治區基礎測繪成果的獲取、應用與旺盛需求的突出矛盾;實現地上地下、水上水下測繪統籌,形成航空航天、地面應用和測繪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相互銜接的應用鏈條。


——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愈加豐富。建成擁有海量資源存儲、處理、應用、覆蓋全區的“天空地一體化”權威、精準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庫;基本實現多尺度數據庫向無尺度地理實體數據庫的轉型升級,建立年度更新機制,建成快速便捷的分發服務體系;建成全區實景三維系統,充分發揮地理信息資源的支撐能力,即時把地理信息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滿足各部門、各領域最普遍、最基礎的地理信息資源需求。


——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更加有力。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內蒙古)數據融合、更新及時,實現盟市級節點接入和一體化建設,與各行各業的互聯互通和合作應用更加完善,公益性地位更加凸顯。豐富地圖產品,拓展地理信息應用廣度,能夠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地理信息支撐保障。


——測繪地理信息能力顯著增強。承擔自治區基礎測繪工作隊伍的裝備、人才、技術能力顯著提升,應急測繪保障服務能力從裝備、技術、人員、機制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實現測繪應急管理制度化、測繪應急保障預案流程化、測繪應急演練常態化、應急數據獲取及時化,能夠為突發災害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全面提升災害應對能力。


第四章?主要任務


第一節?支撐國土空間布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要求,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離不開快捷、精準、穩定、可靠的空間位置服務和覆蓋全、現勢性強、種類豐富的基礎地理信息支撐。體現在:


——優化自治區現代測繪基準體系。不斷提升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能力,升級與維護內蒙古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NMGCORS),開展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升級改造任務,全面支持北斗衛星信號接收與處理,實現整網支持全星座、全頻率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進一步加強自治區大地基準、高程基準網絡建設工作,全面提升自治區現有測繪基準體系的成果精度和數據現勢性;繼續加強測量標志的管理,開展自治區測量標志維護任務。


盟市、旗縣(市、區)要協助自治區完成測繪基準體系建設與維護,組織完成旗縣政府所在地城鎮開發邊界內需要建立2000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建設工作,有能力的旗縣(市、區)開展區域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加密GPS C級以下等級點,按要求完成測量標志維護任務。


——填補基礎地理信息空白區。利用機載激光雷達(LIDAR)技術,結合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和現有的地理信息資源,完成自治區1∶10 000比例尺尺度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空白區覆蓋以及重點區域快速更新,實現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對全自治區國土面積上的全覆蓋,基本解決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足、基礎測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實現全區一張圖的目標。


盟市、旗縣(市、區)要協助自治區完成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工作,組織完成旗縣政府所在地城鎮開發邊界內和點狀開發城鎮及重點產糧鄉鎮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全覆蓋(1∶2000/1∶1000/1∶500),并實現定期更新。


——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快速更新。協助國家完成1∶50000比例尺尺度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工作。實現優于2米分辨率航空航天遙感數據、高程米級精度地形地貌數據全區覆蓋,重點區域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現快速更新。積極探索“統籌協調、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新型基礎測繪生產模式,積極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以“一庫多能、按需組裝、定制服務”為目標,深入探索新型基礎測繪產品、技術、組織、標準體系的轉型升級。



第二節?支撐自然資源管理,服務高質量發展


基礎測繪作為自然資源管理整體業務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作為自然資源領域唯一專注于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并形成較為完善的質量、組織、技術和制度體系的優勢,圍繞自然資源管理“兩統一”職責,履行提供機制、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支撐。充分發揮基礎測繪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對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生態修復、用途管制、確權登記、地籍調查、不動產登記、礦產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綜合執法及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等業務提供科學、權威、精準的基礎底圖,更精細、更立體、更直觀的實景三維,權威的、統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提高支撐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的能力。體現在:


——積極推進“實景三維內蒙古”建設。按照國家統籌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頂層設計,按照地形、城市、部件分級分步實施的方式,以“重點區域全覆蓋、高精度、優先建設,其他區域中精度、陸續建設”的原則,協助國家完成10米和5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建設,實現2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全區覆蓋,基本完成全區盟市以上城市三維模型建設,搭建實景三維內蒙古數據庫,集成基礎測繪成果、自然資源調查成果、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地理實體時空數據、傾斜影像、街景、地下空間及管線數據、水下地形、建筑信息模型等數據,實現按需組裝,滿足自然資源管理對基礎測繪二維、三維、多維的需求,構建支撐面向數字社會服務的新模式。


盟市、旗縣(市、區)要協助自治區完成實景三維建設工作,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旗縣政府所在地,城市開發邊界內實景三維建設。



——強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更新建設新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實現二維向三維、多維數據庫轉變,豐富數據資源,完善數據體系。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快速、便捷的分發服務體系,及時提供地理信息服務。按照國家分級要求,更新與維護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內蒙古),加快與國家主節點的數據融合任務,持續推進一體化建設工作,優化平臺功能,豐富平臺內容,開發特色應用,并以天地圖·內蒙古為窗口,集成各類數據資源,形成“要素全、覆蓋廣、時相多”等特點的一套地理信息數據庫,提供準確、及時、優質的測繪地理信息支撐保障。


盟市、旗縣(市、區)要建立本行政區域內基礎測繪成果管理體系,開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和維護工作,盟市要接入自治區節點,并按照分級要求每年更新本行政區域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有條件的盟市要充分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建設實景三維平臺,服務于當地智慧社會建設。



第三節?支撐各行業需求,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圍繞自治區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重大項目、社會發展、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在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支撐的基礎上,加快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應用創新,聚焦科技興蒙、數字政府、智慧城市、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軍民融合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面向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及發展改革、安全、農牧、交通運輸、水利、生態環境、民政、應急、林草、大數據等部門業務需求,按照“按需測繪、按需保障”的理念,加強統籌,切實提高測繪支撐保障能力。體現在:


——持續推進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測繪管理機制,建成服務于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全過程的應急測繪保障服務技術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軍地結合、社會參與的應急測繪保障服務工作格局。



——地圖助力文化建設。以地圖特有的表現形式,構建多樣化的公共地圖產品體系,創新地圖產品的形式和服務方式,不斷豐富全區綜合圖集、12盟市地圖、自然資源管理用圖、政務用圖等各類公益性地圖產品;編制蒙古文地圖集(世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系列蒙古文地圖等專題地圖產品;自治區制圖數據庫實現年度更新維護;為自治區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及自然資源管理提供應急地圖服務;利用新技術,融合地理空間信息、社會經濟信息等信息,開展地圖文化與創意產品的研發,形成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品種多樣公共地圖產品服務體系,為自治區文化建設、旅游發展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準確、便捷、及時的公共地圖與公共信息服務。



——提高重大項目測繪保障服務能力。圍繞黃河流域(內蒙古段)、“一湖兩?!薄⒉旌鼓谞柕戎攸c水域開展水上水下地形測繪任務,滿足自治區重點水域疏浚清方,水利設施、水源配置,規劃設計、管理,生態綜合治理等工作需求。圍繞呼包鄂烏、赤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自治區重大項目建設需求提供測繪地理信息支撐保障。



——大力提升測繪科技創新能力。推進測繪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重點加強云基礎設施、三維數據采集處理、智能計算處理、新型基礎測繪、軟硬件自主可控國產化等方面的測繪裝備建設,優化基礎測繪人才隊伍結構,擴充多專業背景復合型人才儲備,加強測繪行業地方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和測繪成果轉化能力,切實提高自治區測繪基準現代化、數據獲取實時化、數據處理自動化、數據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務網絡化、信息應用社會化、業務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經費預算


第一節?經費預算依據


經費測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原國家測繪局2009年發布的《測繪生產成本費用定額》及相關細則,結合自治區實際估算。


第二節?經費預算


“十四五”規劃期間,圍繞三大主要任務,擬安排9個方面,14個項目,自治區本級基礎測繪項目擬投入約7.1億元。經費預算見下表,詳見附錄1、附錄2、附錄3。


第三節 資金來源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統籌自治區現有專項,按照自然資源領域自治區與盟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屬于自治區基礎測繪事項,確認為自治區財政事權;屬于盟市基礎測繪事項,確認為盟市財政事權,多渠道分級籌集資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政策環境


測繪工作不僅要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和各行業需求,還要為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服務。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測繪工作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切實加強對基礎測繪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實基礎測繪管理職能、機構和力量,以規劃編制和實施為抓手,全面提升基礎測繪支撐和保障水平。要健全分級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工作統籌,積極創造有利于基礎測繪健康發展的政策法制環境,加強行業對接與融合,加強對本規劃執行落實的監督指導,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得以落實。


第二節?加強經費投入,構建長效機制


各級政府要依法將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分解落實到本級基礎測繪規劃,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納入年度計劃及財政預算,發揮規劃的約束引導作用。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增長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重點保障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與更新、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應急測繪體系建設等,實現基礎測繪的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確?;A測繪事業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完善經費管理制度,強化績效考核,健全經費的使用、監管和績效評估機制,防止重復建設和重復投資,確保資金使用效益。


第三節?加強隊伍建設,實施科技興測


按照新時代對測繪工作的要求,優化基礎測繪生產力布局,加強基礎測繪生產、服務技術支撐隊伍的重構和組織體系再造,強化職責定位,推進隊伍轉型。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嚴格按照安全生產規程、規范要求組織測繪生產。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圍繞測繪工作新格局需求,注重培養跨領域、復合型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測繪單位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通過產、學、研、用模式,采取共同攻關、項目合作等形式促進人才培養。加強基礎測繪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深入推進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強化測繪科技創新,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


第四節?提高成果質量,推進資源共享


測繪成果質量不僅關系到各項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以及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要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健全完善體制機制,落實質量終身負責制,維護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在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縱向上加強與國家部委和盟市、旗縣(市、區)地方統籌協調,橫向上深入推進與自治區各委辦廳局的共建共享,促進自治區“山水林田湖草沙”數據整合,加強測繪成果管理,正確處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與安全保障、利用開發和管理的關系,不斷提高地理信息資源開放程度,實現地理信息價值的最大化。


第五節?完善法規標準,做好監測評估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推進基礎測繪規劃管理、計劃管理、成果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完善調整。完善測繪地方標準化工作機制,把握測繪新技術方向,圍繞新型基礎測繪,結合自治區實際,研制地方標準,發揮標準引領支撐作用。加強規劃管理,做好規劃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終期總結工作。


附錄:1.“十四五”規劃基礎測繪項目細化表


2.“十四五”規劃基礎測繪項目分年度計劃表


3.“十四五”規劃基礎測繪項目分年度投資預算表(萬元)


4.內蒙古自治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分布圖


5.內蒙古自治區1∶10000地形圖分布圖


6.內蒙古自治區1∶10000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十四五”規劃圖


7.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范圍圖


8.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地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