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近日,體現全球價值、國家象征和國民認同的首批中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作為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國家公園自誕生起就備受矚目。
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建立國家公園是如何考慮的?國家公園怎樣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后國家公園建設如何繼續推動?圍繞上述問題,10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首批國家公園建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向公眾介紹5個國家公園的詳細情況。
一種更好的保護:突出原真性、整體性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在發布會上表示,設立國家公園,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大尺度保護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區域,具有國家代表性乃至全球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遺跡集中分布區,以及原生態強的自然區域,從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保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在體制試點基礎上,優化調整功能分區和范圍,將長江的正源格拉丹東、長江的南源當曲、黃河源頭的約古宗列等區域納入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范圍,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源頭的整體保護,區劃面積由試點期間的12.31萬平方公里,擴展至19.07萬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加強對源頭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使三江源頭的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植被蓋度明顯提高。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川、陜、甘三省野生大熊貓密集區域,還有主要大熊貓棲息地以及主要的大熊貓局域種群的廊道和走廊帶,都劃入國家公園范圍,實行完整保護。整合了69個各類自然保護地,解決了原來各個保護地之間互不聯通、存在著保護空缺的問題,新劃進了20%左右保護地之間的連接地帶,整個保護面積達到了2.2萬平方公里。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將近年來監測確認的東北虎、東北豹的跨境遷移通道、繁殖家域、定居區、活動頻繁區、潛在棲息地以及連接區域等均劃入國家公園范圍,將原來各類保護地保護野生東北虎豹棲息地的面積,由39%提高到90%以上,使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的進入、定居、繁殖和擴散通道都得到了系統保護,生態過程更加完整。據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負責人侯翎介紹,不僅東北虎豹的種群數量有所增加,梅花鹿、棕熊、亞洲黑熊、水獺等野生動物也得到了很好恢復,實現了在國家公園內萬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并育而不相害”。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整合了海南中部的尖峰嶺、霸王嶺等20個自然保護地,以及連接保護地的生態廊道,一并納入公園范圍內,解決了人為割裂、保護空缺等問題,使保護面積從原來的2443平方公里增加到4269平方公里。同時通過人工促進修復受損害的天然林和受干擾的次生林,逐步恢復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逐步打通動植物的物種遷移、傳播通道,為野生動植物的繁衍提供更加完整的生態空間。
一種和諧的相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我國人口眾多,開發歷史悠久。既要保護自然生態,又要安排好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成為國家公園建設面臨的最大問題。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在發布會上介紹,國家公園通過采取以下措施,實現人地和諧:首先是做好每個國家公園的規劃,分區實行差別化管控。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核心保護區是生態系統的關鍵地區、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開放。一般控制區則對公眾開放,主要開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態體驗活動。
引導原住居民綠色發展轉型,特別創新一些特許經營的模式,優先考慮當地居民或當地企業參與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項目,支持當地居民在適宜的區域從事一些像林下經濟、農事體驗等經營活動,推動園區居民的轉型發展,也鼓勵開展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科普宣教等活動,引導和支持當地政府在國家公園的周邊或者入口建立一些入口社區,發展特色小鎮,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在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道路上,武夷山國家公園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負責人林雅秋介紹,武夷山國家公園建立了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等政策。對區內130多萬畝的生態公益林,按照每年每畝32元的標準給予補償,比公園外的其他生態公益林增加了9元。探索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在林農自愿的前提下,簽訂4萬多畝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協議,按照每年每畝100余元的標準給予補償。完成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3800多畝,按照生態公益林進行保護與管理。實行景觀資源山林所有權、使用管理權“兩權分離”管理,對7.76萬畝集體山林建立與旅游收入聯動遞增機制,平均每年給村民“分紅”300多萬元。
各個國家公園都建立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一些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政策在逐步完善的同時,鼓勵和吸引當地居民參與國家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增強居民獲得感,使區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始終處在一種良性的、互動的協調之中,最終將國家公園打造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板。
“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一個隔離區,更不是我們人為設定的一個禁區?!崩畲毫急硎荆幚砗帽Wo與發展的關系,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讓生態保護和生態游憩、生態體驗相得益彰。通過國家公園建設,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最美、最優質的生態產品。
一種科學的布局:尊重自然做好空間規劃
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標志著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重大制度創新落地生根,標志著國家公園事業從試點階段轉向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但這只是一個起點。唐小平表示,下一步要組織編制5個國家公園的總體規劃,組建好公園的管理機構,依據批復的邊界范圍進行勘界立標和自然資源資產的確權登記,按照每個國家公園的具體生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做好保護和社區協調融合,提升國家公園的管理能力。
未來國家公園的設立,將依舊堅持國家立場、系統思維、科學布局。從生態的角度出發,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最新成果為底版,尊重自然規律,識別自然保護空缺、整合自然保護空間,實現重要自然生態跨行政區域、跨流域的整體保護。
今后將盡快研究出臺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在全面系統分析我國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的基礎上,將不同自然生態地理單元區劃中能夠代表國家形象、體現全球價值、國民認同度高,又有獨特自然景觀和豐富科學內涵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下一步重點將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還有廣闊的海域,創建國家公園。比如像黃河口、秦嶺、若爾蓋、南嶺、遼河等這些區域,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推動后續的正式設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