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躁夜夜躁狼狠躁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歡迎來到內蒙古礦業協會官方網站!今天是: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做好地質科普更應關注些什么

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首席記者 劉曉慧發表時間:2019-07-01 瀏覽次數:3927   關閉

以“科技強國,科普惠民”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剛剛在廣東科學中心落幕。來自國家部委、軍隊、地方及澳門特別行政區67個代表隊223位科普達人為公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的科學盛宴。


科學普及整逐漸成為科研單位和科學家們工作不可忽視的“重頭戲”。


科普對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么?目前國內科普的狀況如何?做好科普工作要重點關注哪些人群?實施上,這些也是科研工作者日益重視并熱心探究的問題。


科普是科研事業發展的內生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多次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他曾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為新時代科普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給新時代的科普工作進行明確定位,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極大增強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的信心、激發了創新創造活力。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而科普講解集科學知識、語言藝術和技巧為一體,是深受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流行的一種新型科學傳播形式。


科學普及是與科技創新同屬科技工作的一體兩翼,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社會科學教育,對公眾無疑至關重要。尤其在當前,科普工作在實現創新發展中的作用與重要性已不言自明。從理論上講,科普決定著國民科學素養水平,就某種程度而言,決定著國家創新能力,影響著中國未來;從科學發展規律而言,科普是科研事業發展的內生需求,只有公眾理解科學,才能更加支持科技發展。


對此,國內地質學界對于科普的重要意義也有清醒的認識。國內地質學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認可度與所做的工作和成績遠不成正比。要扭轉這種現狀要靠主動走近大眾,要靠科普。


科普要靠興趣推動機制引導


有觀點認為,中國科學家的科普工作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太少;不是做得好,而是很不夠;不是強于世界大多數,而是輸于發達國家。


有數據統計,美國電視臺的科技節目,平均占到總節目量的20%,日本電視臺占15%,而我國電視臺只有6%左右。


從傳播角度上說,我國的科普力度還遠遠不夠。


我國目前面臨的現實是,一方面科普力度遠遠不夠,另一方面科學家對開展科普工作有所迷惘。


在2019年探礦者年會上,東北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宋建潮認為,以往,包括地質學界在內的科學家,往往把科普想得過于簡單,以為就是搜集些資料,簡單整理下,再放些精美的照片,不用出遠門,在辦公室里就可以完成。近幾年,社會和科學界逐漸倡導重視科普工作,許多項目中都加入了科普元素和科普環節,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但很多情況下,許多項目在快完成時,要絞盡腦汁安排相應的科普內容??破展ぷ髯兂闪撕翢o興趣可言的一種指派的任務。


事實上,科普是由興趣引發,而非一項被強制的任務。但目前的狀況是,在職、在崗的教授學者天天忙于項目,沒有精力做科普;做科普的更大一部分是退休人員。


中國科學院大學李大光教授認為,作為內行的科學家往往不愿意站出來講真的科學,結果老是外行人寫,在經過選擇性傳播之后,就越來越不靠譜,最后甚至變成假科學,反過來阻礙科學發展。


究其原因,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袁志彬談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從制度設計來看,科學家的核心任務是科學研究,申請科研項目資助、野外科考、實驗室研究和數據分析、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從事科普本不在科學家的職責范圍之內。從激勵機制看,很多人認為科普沒有創新性,“科研做不下去了才去做科普”。并且,科普通常直對媒體,需要足夠嚴謹,稍有疏漏就會給個人形象減分。同時,目前國內的科研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往往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績。而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學家的工作,無法量化評價,很難調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而在國外,科普工作是從科研項目立項就已經的其中的一部分,在科研項目結束的同時,必須進行與該項目有關的科普活動,寫科普書,或者進行科普演講,使公眾能夠了解科學家從事的工作,這從硬條件上推動了科學家做科普。國外還倡導,科學界應該與社會科學家合作,利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來更深入地理解公眾對于科學與技術的態度。通過開放論壇、演講、學術沙龍等,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應該創造更多與公眾交流的機會,以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


科普要客觀真實避免片面偏頗


事實上,科學技術、科學理論是在不斷探索求證中發展的。長期以來,我國科普工作一直側重于堅持樹立科學技術的正面形象,但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種固化的、片面的科普。科學技術的負效應(包括未知性)也有可能誘發科技災害。如果不及時針對科學技術的負效應對公眾進行科普,在災害發生時,會對公眾在認知上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以往重大工程活動宣傳時更多地側重其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力度和正向影響,認為這樣能夠給公眾以正面的引導。然而,一旦有地震等重大災害性事件發生,公眾卻會因為對科學負效應的影響認識不足而產生恐慌,也往往寧愿相信那些刻意放大問題的新聞信息和言論,對原來通過宣傳所形成的科學知識體系產生質疑甚至直接放棄信任。


因此,科學家做科普,要在內容上有所取舍,要正面宣傳科學技術,也要負責任地普及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的不確定性和負效應。一旦有重大災害性事件發生,科學家更是要及時地、負責任地普及災害性事件可能發生的原因,包括是否與某一具體科技產生的負效應有關,以及產生這種負效應的邊界條件、應對科技負效應的方法途徑和應有的態度等。


地學科普應該怎么做


有觀點提出,科學家要看好時機做科普。一是要堅持日常。在平常,要根據科學家的興趣、愛好和專長,并結合自身科學研究來開展科普工作,要特別尊重科學家的意愿和選擇,輔之以必要的激勵措施,愿意從事科普工作的科學家會更多。二是災難危急時刻,包括地質學界在內的科學家要及時、負責任地普及誘發災難危機的地質成因,正確地應對措施和有效的防范途徑。同時,應該從體制機制上對從事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著重加以鼓勵和引導。


宋建潮則更強調地質的科學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強調科普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播思想。他認為,在國內,幾乎長期注重 對“技”的關注,而忽略對地質領域人文思想的傳承。應該豐富科普教育內容和方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科普不僅僅是將本行業知識普及給非本行業大眾,對本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也是需要進行科普的。好的科普不但可以加深人們對原有知識的理解,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某學科科學的精髓所在。做好科普是對原來學習知識很好的反思,探討知識背后的思想過程比單純的記憶知識要有趣得多。


他堅持認為,未來,基于研究者興趣所撰寫的某一領域科學發展的人物故事及知識進展是科普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破詹粦撌乔宦桑窃谏钊肜斫饣A上通俗易懂的表達,同時也可以帶有個體傾向,但這種傾向應該有洞見有新意,而不是人云亦云??茖W不是完全客觀公正的?!锻郀柕呛返淖髡咚罅_說過,“完全客觀、純粹的科學探討并不存在,因為其中總是交纏著主觀認識和感官感受?!笨破兆髌肥歉鶕破談撟骱托v人的喜好、興趣及專業素養決定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時機進行科普的。比如,并非科班出身但鐘愛科學讀物的日本作家谷合稔創作的《地球·生命》主要講解了宇宙、地球、生命、人類的誕生與演化,清晰明了,令人印象深刻。而從地質的角度拍攝宏觀微觀照片并用專業化的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也是地質科普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比如《地球全史》用精美的圖片與細膩的文字講述了地球46億年的羅曼蒂克發展史。


宋建潮強調,科普文字不應陳詞濫調,應別樣新穎。科普是有情感傾向性的,與作者的性格、興趣、閱歷及對知識的感知力息息相關,未來,帶有個人風格的科普著作將會逐步增多。寫作風格是吸引讀者的第一要素??破兆髌返娘L格是作者特有的,早期尚可模仿,后期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文字表達力求簡潔、準確、流暢、清新??破諏懽魇切枰胂罅εc浪漫主義情懷的,將自然與藝術,事實與想象結合起來,才能寫出更深入人心的科普作品。那些只知道把巖石劃分為火成巖、沉積巖與變質巖的人,永遠都寫不出好的科普作品。做好科普工作,首先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要堅守做好科普的最初的本源想法,面對各種誘惑和困境時,要堅守到底,砥礪前行。其次,要尊重興趣,拋棄功利心,持之以恒。在進行科普創作過程中,既要保留傳統知識分子好學鉆研的精神,又要丟掉迂腐守舊的觀念,做個新時代樂觀豁達的讀書人。